案例详情
冯先生因出险在线上申请理赔,理赔申请提交三天后冯先生接到了一通电话,对方声称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非常好,也核对了他的银行卡信息,于是冯先生放下防备心。“工作人员”通知他的理赔申请已通过,但因为银行卡账户有问题钱没法正常转账。随即冯先生手机就收到一条短信,“工作人员”让冯先生点击链接跳转到保险公司内部网页输入个人信息、银行卡账户及验证码,提交完成后理赔款将在24小时内到账。
冯先生按对方要求完成了操作,但24小时后理赔款还没到账,且在不知情下卡内余额被全部扣除,约5000元。着急的冯先生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热线咨询理赔进展,才知道理赔申请还在审核,尚未结案,也不存在“工作人员”询问信息及打款。客服人员向冯先生了解情况后告知他遭遇了金融诈骗,立即建议他报警处理。
案例分析
本案中冯先生在接到陌生人来电后只经过简单核对信息就放下防备,警惕意识不足。在未核实理赔案件信息的情况下,盲目点击了网页链接,并输入了自己的个人信息,掉入诈骗陷阱,账上财产被洗劫一空。
风险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
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不仅仅是源源不断的骚扰电话、铺天盖地的垃圾短信,更有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非法交易,骗取金融机构信用恶意透支消费。一旦在不经意间泄露个人信息,消费者随时可能陷入“账户钱款不翼而飞、案件事故从天而降、个人名誉无端受损”的窘境。
由此可见,个人信息泄露的潜在风险是难以估量的,那么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小编为大家总结出下列四项要点,请务必随时保持高度警惕,关注金融信息安全。
1.亲力亲为。尽量亲自办理金融业务,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谨防个人信息被盗或被挪作他用。勿将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提供身份证件复印件时应注明用途。
2.莫失莫弃。不要随意丢弃刷卡签购单、取款凭条、信用卡对账单、快递单等,对写错、作废的金融业务单据,应撕碎或用碎纸机及时销毁,不可随意丢弃,以防不法分子捡拾后查看、抄录、破译个人金融信息。
3.勤更密码。设置银行卡交易密码、银行客服的语音查询密码、网上支付密码时,避免重复并不定期更换,并将平时在其他网站使用的各类密码与银行账户密码区分开。银行卡遗失后立即拨打24小时客服电话挂失。
4.认准官方。进行网上消费时,要从官方网址进行登录。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号码、手机短信和邮件,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悬浮窗口或电子邮件/短信等渠道提供的银行网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银行账户、卡号、密码或向来历不明的账户转账。
对此人保健康深圳分公司提醒广大消费者:高利高息莫动心,不听不信不转账;个人信息保护好,防范风险无烦恼。
来源:人保健康深圳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