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演奏家王悠荻:曲虽“高”但“和”不寡  以AI创新传承古琴遗韵
深圳
深圳 > 文娱 > 正文

古琴演奏家王悠荻:曲虽“高”但“和”不寡 以AI创新传承古琴遗韵

1月17-20日,首届“大湾区古琴艺术周”在深圳市光明区华强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活动亦在以古琴艺术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为中心,秉承传统、守正创新,打造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古琴艺术+”文化名片。该活动发起人之一,古琴演奏家王悠荻习琴20余载,频繁跨界,秉承着将沉睡的曲谱尽可能复苏,得以流传的使命,多年来一直往返于深港之间从事古琴教学和推广。

古琴演奏家王悠荻:曲虽“高”但“和”不寡  以AI创新传承古琴遗韵

把古琴这样一个小众的音乐表演类专业读到博士学位,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师从龚一教授、赵家珍教授、谢俊仁博士,时任西安音乐学院古琴专业讲师的王悠荻的回答是“专攻”。所谓术业有专攻,在王悠荻眼中,古琴技法的专攻只要勤学苦练一定是会有收获的,但古琴琴谱的专攻,目前鲜有人能做到的。最为广泛流传的古琴曲《广陵散》全曲一共23分钟,然而这首乐曲,无论是现场演奏亦或是网络上传播的,大概都只有曲谱前二十七段的截取,时长在八到十分钟,后面的弹曲几乎是绝迹的。“所以我博士期间做的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复原和二创整个曲谱的打谱。” 王悠荻目光灼灼介绍道。

古琴演奏家王悠荻:曲虽“高”但“和”不寡  以AI创新传承古琴遗韵

成为“孤勇者”——发掘新的自我

古人讲“琴、棋、书、画”,“琴”即是“古琴”,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它以其深沉的音色和悠远的余音,被誉为“国乐之魂”,更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工具。然而如今为何称为“古琴”,王悠荻介绍说是六十年代为了跟钢琴区分开,才在“琴”前面加了古字。“古琴是易学难精”,在王悠荻自己的学琴之路上,除了儿时每个周末坐着绿皮火车从南昌到上海的记忆外,最让她感触深刻的就是学习古琴带来的“养性”。十岁的孩童因为弹钢琴的枯燥而每日与父母陷入无声的抗争中,床边磁带中传出的龚一老师的古琴曲却瞬间让她能安静下来,于是父亲决定带着她去上海拜学龚一老师。这样机缘巧合的学琴史如今听来像是讲故事一般,但在那时王悠荻眼里,这就是民族乐器的魔力。2009年,王悠荻获国古琴大赛青年专业组唯一金奖(古琴专业领域最高奖),对于学琴所带来的收获,她感言是古琴让自己获得“孤勇者”的能力,“越过高山追逐流水,不断去发掘新的自己。”

从古琴的演奏者变成从业者、授业者,王悠荻二十余年的从业经历已然是把兴趣变成了专业、工作,问她是否会觉得无趣?她笑着摇摇头。不管从决定学琴的那一刻,或是走古琴专业,一路从音乐附中走到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博士,“一声入耳,万事离心”的古琴神奇法门是她的心声。

“音乐不会说谎”——古琴也很亲民

“不可否认古琴是小众的,但其实它并不神秘。”谈及古琴的传承现状,王悠荻有些许无奈。因为古琴从古至今更多是文人雅士修生养性的选择,所以很多人对古琴的刻板印象就是“曲高和寡”,也因此把很多想要学古琴的人从认知层面就“挡”在了门外,这就造成了清末至1950年代,全国能琴者不过百余人。而在商业逐利驱使下,不乏有人把古琴包装成神秘的信仰学习而扰乱视听。种种因素之下,原本是最中国的民乐文化,如今却在被列入非遗目类之后真的“高处不胜寒”起来。

古琴能以更大众化的方式去呈现和传承吗?王悠荻觉得大有可能。如今我们所处的是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人们所缺少的是精神上的安宁,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将人的时间打成了碎片,而信息爆炸和琐事又填充了几乎所有的时间,留给个人的精神空间几乎非常有限。古琴的低频音色在某种程度上与人体有着最合拍的共振。王悠荻介绍说自己的一个学生,每天留给自己一个小时弹琴的时间,关起门来,不管弹得是否好听,那一个小时里是完全的自己,和着古琴声,“自己就是自己的伯牙子期”。古琴声不如古筝响亮,亦不比笛声悠扬,但却极其讲究“韵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所奏出的曲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却一定是最真实的表达。因此,在王悠荻眼中,评判一个好的古琴演奏者的标准就是弹奏者的弦音有没有让你感受到共鸣,顺心而为做出判断,哪怕是一瞬间,音乐是不会说谎的。

创新AI+古琴—破解传统难题

如何将曲高和寡的古琴以更贴地气的方式去普及,王悠荻介绍了她的独家秘诀。2022年,王悠荻为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配奏,此后很多人因此循迹而来找她学琴,也因此启发了她将古琴和更多其他表演乐器结合传播的想法。这当中就有她的合作者魏冰副教授所提供的AI支持。他们的合作项目“用AI打谱3000余首古琴谱”就是王悠荻博士期间的另一个课题研究。因为古琴谱不同于其他乐谱,它没有音符的记录,全靠减字谱拼凑而成,然而赋予音符节奏的过程属于从古至今都是百分百纯人工,且效率极低,古琴界传称“小曲打三月,大曲打三年。” 而AI的发展为提高打谱效率甚至创新谱曲提供了更优质的选择途径,科技和艺术的融合都可以通过AI打谱极大提高了效率,如今市面上的古琴谱曲大部分作品都已应用到了他们的项目成果。

基于对古琴这项非遗文化传承的使命感,2025年王悠荻和她的伙伴魏冰选择新年伊始在深圳举办首届“大湾区古琴艺术周”。这个想法的雏形正是来自于深圳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科技+”概念,而两位的职业背景恰巧又是文化+科技,因此秉持开放与共享理念,在这次的大湾区古琴艺术周上,王悠荻希望不仅是向大众去展现古琴这项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是希望业内的创作者、音乐人能把他们的新创作带过来,与古琴音乐在AI的助力下产生新的碰撞。“推陈出新的过程很难,但总要有人迈出那一步,为所生活的时代回馈点什么。” 这便是“孤勇者”王悠荻的愿景。

文/凤凰网深圳 谢银波 实习生 刘慧

图/受访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