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民间文化周“民间文艺大师课”走进深圳高校
深圳
深圳 > 教育 > 正文

深圳民间文化周“民间文艺大师课”走进深圳高校

让民间文化艺术走进高校课堂,推动民间文艺薪火相传。近期,2024深圳民间文化周暨深圳市第十八届客家文化节(以下简称“深圳民间文化周”)的主会场重磅活动单元——“民间文艺大师课”邀请梁冰、黄伟雄、李元庆、杨宏海、王芳5位民间文艺专家学者,先后走进深圳大学等深圳高校开展6堂民间文艺大师课,与莘莘学子一起探秘非遗民间文艺背后的文化和故事,让民间文艺滋养校园,促民间文艺被更好弘扬、传承。

陶艺是泥与火的交响。10月30日,国家一级美术师、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梁冰在深圳大学开讲《中国史前陶艺与国际当代陶艺的审美特征》。课堂上,学生们认真聆听中国陶艺文化知识,认真观察梁老师演示的陶艺制作步骤和重点,直观感受陶土的柔软和可塑性,并开展陶艺制作体验,追溯千年前的匠心传承,领悟当代陶艺之美。

阐述非遗作品如何承载龙文化。11月22日,2024深圳民间文化周暨深圳市第十八届客家文化节——民间文艺大师课之龙腾书海——“2024龙主题非遗传承&创新设计展”在深圳大学沧海校区致艺楼拉开帷幕,这是深圳市民协首次联合深圳大学、民间文艺大师共同举办非遗精品和现代服装设计的展览,是本年度民间文艺大师课的创新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粤绣(珠绣)代表性传承人黄伟雄还在深圳大学分享了《“龙主题”非遗精品赏析》的主题讲座,他表示龙是十二生肖中最能激发艺术灵感的形象之一,并为学生们介绍了潮绣、广绣、珠绣、木雕、玉雕、彩瓷等以龙为主题的精品之作,及这些非遗作品承载的龙文化。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黄伟雄以《从珠绣说起,谈工匠精神和非遗传承》为题,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珠绣文化的历史与发展,并进行了经典作品赏析和现场手工体验,大家在黄老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珠绣的制作,完成了一个个珠绣“作品”,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工用具也可演奏。11月27日,李元庆在深圳技术大学分享了《从非遗锯琴中看文化自信》。当他上台,那把看似普通的锯子瞬间成为了全场焦点,李老师向台下好奇的同学解说这一神奇的乐器及其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并轻轻拿起“锯子”缓缓拉动,锯琴独特的声音瞬间弥漫开来,同学们都被这奇妙的乐声所吸引,兴趣满满地深入了解这一能演奏古典旋律也能诠释现代节奏的非遗乐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12月6日,王芳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度阐述《大江大河——塑造多民族历史格局的国家地理》,带领学子们纵览中华民族从千邦万族融聚成一体的壮阔历史,及各族儿女恪守的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大一统集体共识,了解中国传统及其在当下社会的传承现状等,切实铸牢新生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客家文化传承创新。12月11日,杨宏海走进深圳技术大学,与学子们一起探索《客家山歌的文化内涵及艺术表现》。杨老师生动地向师生们阐述了勇于开拓、勤劳节俭、崇文重教、爱国爱乡、敬祖追根等客家精神内涵,分享了深圳客家文艺名家的故事,并与师生们共同探讨山歌这一载体是如何传续客家文脉、弘扬优秀传统。不少师生表示,此次讲座让他们领略到独特的客家民俗风情,了解了客家山歌背后映射的客家人迁徙历史及客家文化,未来将以实际行动推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民间文艺传播传承需要专业引路人。深圳民间文化周统筹全市民间文艺家和非遗传承人资源,从珠绣到锯琴,从家族手艺到大国之礼,一堂堂大师课为学子们带来民间文艺之“美”的享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继往开来作民间文艺的传承者。

文/凤凰网深圳新闻频道 实习生 刘慧

图/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