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设计的世界里,有人追求形式的完美,有人执着于功能的极致,有人沉醉于技术的创新。而王凡,这位有着二十余年从业经验的建筑师,却给自己起了一个独特的名字 ——"多巴胺情感的搬运工"。这个看似轻松的称谓背后,是他对建筑本质的深刻思考:建筑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容器,更应该是传递快乐的载体。
< 日常里的设计启示:倾听生活的细语 >
从一次等待开始
无数个工作日的下午,王凡都会和众多家长一样,在学校门口等候孩子放学。炎炎夏日里,家长们顶着烈日焦急等待;寒冬腊月中,他们在凛冽的北风中踱步徘徊。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却给了他最朴实的设计灵感。
“为什么不能让等待也成为一种享受?”带着这个问题,他开始重新思考校园建筑的设计逻辑。在他后来设计的学校项目中,餐厅、体育馆、音乐教室这些充满活力的功能空间都被搬到了前区,形成了一道透明的“生活窗口”。
南通市能达中学
转变等待的意义
这种设计让等待有了新的意义。家长们不再焦躁地盯着校门,而是能透过玻璃墙看到孩子们活力四射的身影。而餐厅的前置设计更是一举多得,不仅服务于日常用餐,还成为了家长会的理想场所,让家校互动有了更舒适的空间载体。这些源于生活观察的设计细节,让原本枯燥的等待时光,转变成了温情的生活片段。
绍兴市上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 在记忆与未来之间:粮仓的重生密码 >
水乡记忆的守望者
阳澄湖畔的五座老粮仓,像时光的守望者,静静伫立在江南水乡的天际线上。它们见证过丰收的喜悦,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当这些工业遗存面临改造时,王凡没有选择推倒重建,而是开启了一场与记忆对话的旅程。
苏州相城区阳澄湖1971仓坊
解构与重组的艺术
改造设计中,每一个决定都充满匠心。拆下的老砖被精心保留,重新砌筑成新的空间;原有的圆形筒仓语言在室内空间中得到呼应;大量使用的移门设计,让建筑能够根据需要自由“呼吸”。
“建筑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容器,而应该是能够随时光流转的有机体。”这是王凡对建筑的理解。当所有移门打开时,粮仓不再是封闭的空间,而是一座与环境对话的大亭子,将阳澄湖的山光水色自然引入室内。
苏州相城区阳澄湖1971仓坊
新旧交响的乐章
如今的粮仓,是咖啡馆,是展览空间,是文创市集,是艺术家的工作室。曾经储存粮食的地方,现在储存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昔日的工业建筑,今天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建筑改造,更是一次优雅的记忆重构,展现了建筑如何在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苏州相城区阳澄湖1971仓坊
<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竹韵新声 >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湖州鹤和小学
文化传承的现代挑战与创新突破
在湖州鹤和小学的设计中,王凡面临着一个独特的课题:如何让地方特色的竹文化在现代校园中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简单使用竹材装饰显得肤浅,而完全放弃又似乎辜负了这片土地的文化积淀。
“建筑不仅是艺术品,更是生活的载体。”秉持这样的理念,王凡带领团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竹子作为混凝土的模板,让其纹理永久地印刻在建筑表面。这不仅解决了竹材耐久性的问题,更找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新表达方式。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湖州鹤和小学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湖州鹤和小学
技术与文化的融合
为了确保这一创新方案的可行性,团队深入研究了模板制作、支护加固、脱模处理等技术细节,最终呈现的效果令人惊喜。竹纹肌理自然流畅,既传达着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展现出现代建筑的质感。
这种设计让孩子们在现代化的校园中,依然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竹纹墙面不经意间诉说着江南文化的故事,让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悄然生长。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湖州鹤和小学
< 重新定义纪念:平等对话的空间 >
浙江湖州梁希纪念馆
颠覆性的提问
“为什么纪念必须仰望?”这个简单而深刻的问题,挑战了传统纪念建筑的根本逻辑。在设计梁溪纪念馆时,王凡没有遵循传统的高台基座模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亲和的方式 ——“我相信他更愿意与青山绿水相拥环抱”。
作为中国第一任林业部长和九三学社创始人的梁希先生,生前最热爱的就是青山绿水。王凡抓住这一点,将雕像安置在宁静的水面上,让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没有高台基座,没有居高临下,只有平等的对话与自然的交融。
浙江湖州梁希纪念馆
开放的纪念方式
参观动线的设计也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路径,转而提供多样化的观展可能。就像生命是跳跃的、多彩的,纪念馆的参观体验也应该是自由的、个性化的。这种设计让纪念变得更有温度,更富人情味,也让参观者能以更轻松的心态感受历史,思考人生。
浙江湖州梁希纪念馆
< 建筑师的哲思:在迷茫中寻找方向 >
高速发展中的思考
“清醒是最大的迷茫。”这句看似矛盾的话,道出了王凡对当下建筑行业的深刻思考。在我国城市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设计常常被快速的建设节奏所裹挟。如何在紧张的工期中保持设计质量,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守设计理念,成为每个建筑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华能苏州燃机热电厂
突破标签的束缚
特别是在像苏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新苏式”等标签化的描述常常成为设计的桎梏。在九城都市创始人、江苏省设计大师张应鹏先生的指引下,王凡开始从“新苏式”的框架中跳脱出来,探索一种更为生活化、更有自由度的设计理念。王凡认为,地域文化不应该停留在表面的符号和特征,而应该去挖掘更深层的生活气息。他选择从生活的本质出发,将地域文化转化为更具当代性的设计语言。
苏州新区科技城太湖云谷
“建筑师是生活的译者。”王凡如是说。这个比喻生动地诠释了他的设计理念:通过细致的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再用建筑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从纪念馆的人性化设计,到校园建筑的温情考虑,从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到废弃建筑的优雅重生,每一个项目都是他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他的设计世界里,每一面墙都是一个故事的开始,每一个转角都是一次情感的释放。他用专业的知识解决功能问题,用敏锐的观察捕捉生活需求,用创新的手法处理技术难题,更用细腻的情感传递空间的温度。
这或许就是建筑的最高境界:它不仅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更要经得起心灵的触摸;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更要创造情感的共鸣。而王凡,就是那个在钢筋水泥森林中执着寻找温度的建筑师,一个始终坚持用设计传递美好的空间诗人。
王凡
苏州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主创建筑师
2024苏州市青年新锐设计师
2023年苏州市勘察设计行业专家库设计专家
合肥工业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苏州市设计产业联合会副理事长
获奖介绍
浙江湖州梁希纪念馆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建筑工程二等奖
年度国际空间设计大奖艾特奖 最佳公共建筑人围奖;
苏纶场近代产业街区更新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建筑工程二等奖;
苏州科技城国家知识产权局苏州中心办公楼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建筑工程二等奖;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湖州鹤和小学
年度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行业优秀勘察设计奖建筑设计三等奖
华能苏州燃机热电厂
中国建筑学会 · 建筑创作大奖2009-2019 获奖作品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