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深圳迎来第8个“深圳人才日”。
深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朱迪俭、校长樊建平以及多位教授受邀参加2024年“深圳人才日”期间举办的“人才领航”发布会、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和专业会议等活动。
深圳理工与深圳人才集团开启战略合作
在深圳人才集团举办的“人才领航”发布会上,深圳理工大学与深圳人才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今后,双方将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产学研用协同落地,打造校企人才合作先行示范项目。
▲深圳理工大学与深圳人才集团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在人才引进方面将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和在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优势,进一步拓展海外引才合作方式和内容,相互支持各层次人才工作,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人才服务深度合作方面,双方将——
布局海外引才网络;
组建国际化、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引进和服务团队;
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双方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服务国家重大核心技术攻关,以“揭榜挂帅”、项目合作等方式助力卡脖子技术交流与突破;
开发数字化技术为人才赋能,在技术端提供信息挖掘、分析、辅助等功能支撑,通过AI技术进行人才画像研究,转化形成可视化的识别路径,助力人岗精准匹配。
同时,双方将构建人才全面发展生态,共同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发展,共同打造教育—科技—人才生态圈,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及市场化资源等力量,共筑人才发展共同体,推动双方在科技优先领域开展科研联合攻关、优质资源共享、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产学研深度融合。
此外,朱迪俭还被聘为深圳人才集团的首批“引才大使”之一。“引才大使”将成为深圳与世界各地人才之间的桥梁,以其专业资源和人脉网络,广泛传播深圳的城市精神和发展机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选择深圳作为施展才华的舞台。
▲深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朱迪俭
受颁引才大使聘书
▲朱迪俭(右一)
被聘为深圳人才集团首批“引才大使”之一
朱迪俭表示,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定位于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深圳理工,正是“三位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有益尝试。“尤其是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更是一所大学发展的基石。可以说,一所大学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就决定了它建设发展的高度和层次。”
目前,深圳理工已经面向全球集聚了一支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主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包括海内外院士14人、国家级人才88人,长聘教师中有41人在海外获得终身教职,3位外国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深圳人才集团是深圳市管综合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行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朱迪俭说,“我相信,深圳理工与深圳人才集团合作,必将把深圳打造成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高地,为深圳‘双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樊建平在主论坛作开场主题演讲
樊建平以《让青年人才做深圳先行示范的弄潮儿》为题,为本届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主论坛作开场主题演讲。
▲樊建平作专题报告
他介绍道,自己来深圳工作近20年,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在人才引进上的不断迭代升级,教育生态、科研氛围、产业布局与人文环境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已大踏步迈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征程。
就深圳如何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高地,让青年人才做深圳先行示范的弄潮儿,樊建平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是拔尖人才要从“以引为主”尽快过渡到“引育并重”的新阶段。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面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必须加快调整人才战略方向,从过去的“以引为主”,尽快过渡到“引育并重”的新阶段,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焕新升级。近年来,深圳通过超常规手段推进高水平科研机构与一流大学的建设,不仅栽下了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梧桐树,更在人才自主培养特别是青年人才培养上实现了质的跃升。这一生动实践充分证明,引育并重的人才战略是建设人才培养高地的关键所在。
二是通过引入国外资深教授专家移植国际一流的科教环境,通过引入优秀的海归青年建设新专业新学科。近百年来,西方尤其是美国在研究型大学的构建与发展中,已精耕细作出一套高效且富有远见的教育理念与管理体系,这些宝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亟待我们结合本土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消化和吸收。通过观察美国排名前20的大学不难发现,它们不仅是拔尖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新学科与新方向的策源地。因此,积极吸纳在海外顶尖学府从事一线科研的资深教授与青年才俊,成为我们加速建设新专业、新学科的关键路径。
三是通过建设公开公平的晋升体系与向青年人才倾斜的资源配置体系,加速青年人才的培养速度。过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通过探索实践,构建了一套支持末位淘汰、持续激发人才红利的云梯型晋升人力资源体系,在保证公开公平的同时,向青年人才倾斜资源配置,实现在“赛马”中“识千里马”,让更多有为青年人才在创新创业的赛道上竞相奔腾。同时,采取因事定人和因人定事相结合的策略,在新方向新领域为青年人才建研究单元,每年提供千万级的稳定支持经费。这一策略使深圳先进院涌现出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的郑海荣、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领军人才刘陈立、脑科学领域领军人才王立平、芯片材料领域巾帼英才孙蓉等一批青年战略科学家。
四是深圳应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为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体制机制提供法律支撑,赋予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在人才聘用、人才评价、经费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激发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上的内在潜能活力。同时,在人才政策上,深圳还要继续擦亮并增强“鹏城孔雀人才”的金字招牌,让深圳成为全球青年学者的创新创业理想之地。
多位教授在专业会议作专题报告
本届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同期举办了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和海洋科学三场专业会议。
深圳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讲席教授,澳门大学第8任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赵伟,以及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讲席教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潘毅受邀参加了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专业会议;深圳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董超受邀参加了人工智能专业会议。
赵伟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为题作专题报告。他指出,商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大数据商业是大数据经济的核心。但是,大数据虽然很有用,问题却也不少。
▲赵伟作专题报告
大数据商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覆盖大数据的产生、共享、产权、产品等多方面。比如,大数据产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就包括数据实时采集与传输、物理体的编址和表示、信息表达的边界、机器学习的极限等。
他表示,大数据商业是社会发展的前沿领域,将颠覆现有的科技和商贸体系,但也有众多复杂的跨学科问题有待解决,亟需市场驱动的创新,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大数据商业也是刚刚起步或者尚未起步,需要21世纪的卡耐基。
潘毅以《云计算程序的自动和半自动编程》为题作专题报告。他表示,云计算已经逐渐演变成许多具有密集数据或计算需求的科学和商业应用的基础设施工具。
▲潘毅作专题报告
目前,云计算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在云平台上高效运行软件,因为许多经典的顺序代码无法在云环境中并行执行,导致执行时间长、效率低。重新设计并把当前的序列代码转换为运行在MapReduce或Spark等云编程模型上的云代码,也是成本高昂且劳动密集型的。因此,从序列代码自动编程到云代码是解决代码从传统计算平台迁移到云基础设施缓慢问题的一个方向。
潘毅介绍了用于云编程模型MapReduce和Spark的几种自动编程器,并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编程器的设计原理与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他们设计的编程器不仅可以精确地将连续代码(如MATLAB代码或Java代码)编译成云代码,而且如果应用程序的数据规模足够大,也可以实现几乎线性性能加速。由于云计算无论如何都是用于大数据的,这表明通过自动编程以减少劳动力成本是云编程的一个可能的有效途径。
董超以《大模型时代的底层视觉前沿探索》为题作专题报告。他表示,大模型正在改变整个人工智能的研究生态,在底层视觉领域同样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技术突破。
▲董超作专题报告
借助文生图大模型,董超团队尝试将图像复原的性能推向极致,利用大规模高清数据,开发了图像复原大模型SUPIR,它可以生成4K级别的高清图像,还能根据文本指令控制细节生成。借助语言大模型,他们还让图像质量评价从数值指标变成了语言描述,开发了多模态大模型DepictQA,它不仅可以分辨图像的各种退化类型,还能从多个方面分析两个图像的优劣,并给出最终的判断,这也将成为图像质量评价的新范式。
来源:深圳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