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深圳市引进的第一台电脑装在了时为深圳市气象台的机房,深圳气象信息化建设由此起步。与科技创新支撑深圳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民生的基因一脉相承,在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上,深圳市气象局与广东省气象服务中心、广东省气象数据中心、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及多家气象科技企业联袂展现了气象与科技的双向奔赴。
走进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11号馆A403展位,无人机造型的吊顶格外新颖,“智慧气象 数聚未来”的主题则宣告了深圳探索气象数据要素潜能价值的信心。“从借助信息化手段,在深圳近2000平方公里地面和上空编制了探测灾害天气的‘天罗地网’,到现今‘气象+科技’助力低空经济‘高飞’,乘数据“信风”强发展动能,科技成果在气象领域有效转化的历程与高交会‘科技引领发展,创新成就梦想’的主旨高度契合。”深圳市气象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海外参展商在气象展位听取说明介绍)
科技创新:支撑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民生
气象是科技型事业,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强调了气象服务在监测、预报和服务方面的精确性和细致性,只有在科技创新路上不断精益求精,才能确保气象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提供给用户,从而有效服务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社会生态良好的目标。
本届高交会气象展区的气象人工智能板块备受参展观众关注。今年3月,华为云联合深圳市气象局打造的人工智能区域预报模型“智霁”1.0正式投入使用。“智霁”区域模型以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为基础,融合区域高质量气象数据集,可快速得到未来5天深圳及周边地区空间分辨率为3公里,包含气温、降雨、风速等气象要素的预报。区域预报模型已在多次冷空气过程的气温预报和龙舟水的暴雨预报中为预报员提供可靠参考,并在台风“摩羯”等路径预报工作中表现优异,为精准预报提供了更多技术手段。
由中国气象局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研发,广州超算中心支撑广东省气象局构建的“9-3-1”高分辨率天气模式系统,预报能力已进入国际领先行列,推动了精细化天气预报技术的深入发展。该模式系统多年来,在广州超算中心“天河二号”超算系统上业务级稳定运行,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为台风、暴雨和强对流等天气的精准预报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城市防灾减灾、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了科学决策支持。
集群发展:共同赋能高质量发展
融合聚变离不开合作共享,“集群效应”才能共解难题。本届高交会上,不仅有多家省市气象科研机构和气象科技企业携最新科技成果参展,更有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牵头,举行中国气象科技融合战新产业集群发展实验区暨深圳气象科技创新产业园区代表企业入园签约仪式。来自全国各省市十余家气象科技领域的专精特新及高新技术企业参加,既有光恒科技、大舜激光、镭测创芯、中科光电等激光测风雷达类头部企业,又有航天新气象、度风科技、爱尔达、浅海科技、聚恒博联、雷探科技等气象观测设备类代表企业,还有数生科技、鸢飞科技等低空气象信息技术数字孪生类代表企业。此次集中签约,标志着国内首个以气象科技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低空气象产业集群已成形,基本具备完整的低空场景综合示范建设能力。
早在2022年底,深圳市气象局就提出发展气象科技产业,以气象科技产业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想,并于2023年初筹建深圳气象科技产业先行示范区,这也是气象科技领域以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主题,以气象科技产业强链补链为抓手,用“双招双引”的形式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一次新尝试。
(气象科技企业组团亮相高交会受到参展观众关注)
现代产业:气象大有可为
高交会气象科技展位现场的低空气象板块,因契合低空经济发展方兴未艾热点,被众多参展观众热捧。大家对深圳气象加速构建低空气象“监测网”、“数字网”、“赋能网”三张网”护航低空经济发展的战略表示高度肯定。在听说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已成立以博士为骨干、跨专业领域为特色的低空经济气象产业专班,参与深圳市低空气象监测网及低空气象服务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后,一名外地参展商表示:“发展低空经济,深圳气象快人一步,且大有可为。”
围绕气象数据要素交易,深圳市气象局在高交会展馆设置的气象数据要素板块也成展位亮点。目前,深圳市气象局联合深圳市数据交易所上架了19种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并通过气象众创开放利用平台,最大程度释放气象数据要素价值,有效发挥气象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为提升城市建设的安全韧性和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增效注入更多动能。
借由气象科技创新这股东风,深圳气象部门在气象服务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赛道上跑出了自己的“加速度”。
文/ 通讯员 徐文文 易红梅
图/ 谢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