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深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凤凰网主办的2024“聚光深圳”国际交流会客厅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国潮》在深圳举行。活动旨在全力打造兼具思想性、开放性和影响力的国际化交流平台,通过聚焦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圳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交流国际经验,助力提升深圳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取得了长足进展。曾经处于边缘地位、面临濒危窘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多角度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在亲近年轻人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时代美感的塑造。本期活动聚焦“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连接现代生活,参与并引领国潮发展”“如何丰富非遗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渠道以及市场的活力”以及“当代数字技术如何赋能非遗”等热点话题,邀请了深圳市非遗保护协会主席王程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满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深圳歌剧舞剧院演员、舞剧《咏春》叶问饰演者陈贤哲、香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主席、香港文教协会会长陈铭贤、马来西亚蜡染艺术家、myBatik 创始人、蜡染讲师 Emilia Tan五位来自国内外的行业专家、学者分享交流了深圳以及其他全球知名城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探索和实践经验。
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离不开社区参与与科技赋能
陈铭贤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承载着祖辈的文化传承。在非遗保护中,不仅要重视保护手段,还应推动其在城市中的创新发展。他主张,非遗保护需要社区的参与,通过居民的主动参与增强非遗的归属感和活力。
他进一步指出,数据化和虚拟化技术为非遗的传承和保存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数字技术,可以系统化地记录非遗文化的传承过程和展示形式,为非遗的长久保存奠定基础。同时,他提倡确立持续性的非遗项目,以此唤起公众关注,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赋予新的价值和意义。陈铭贤认为,城市是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能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实现文化魅力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现代化进程中,需在保护和创新间找到平衡点,以适应当代需求,使非遗文化在传承中与现代社会共融发展。
陈铭贤回顾了自己在非遗保护领域的经历,他表示,十多年前经朋友介绍,开始深入关注非遗的保护工作。在深圳,他曾参与策划两岸三地非遗论坛,推动非遗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发展。他还在深圳与香港推广非遗文化,并在香港举办了一年的非遗展览,广受社会关注,这一行动促使香港政府重视非遗保护,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
大学生与年轻创意推动非遗创新
陈铭贤认为,香港的多元文化背景与内地不同,赋予了其非遗保护上的创新性与多样性。香港非遗的发展逐步获得政府支持,以社区参与为核心,同时通过数字技术结合年轻一代的兴趣,让非遗保护工作更具活力。例如,在西九龙文化中心,香港政府通过讲座、虚拟体验等多种形式普及非遗文化。此外,台湾的非遗保护工作也逐渐加强,尽管方式有所不同,但依然注重地方文化的传承。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大学教育的非遗工作者,陈铭贤强调大学生在非遗创新中的重要性。他提倡利用数字化技术和虚拟现实,将年轻人的创意与非遗文化结合,开发具有商业价值的非遗产品。这种年轻人的参与不仅为非遗文化注入新活力,还能以创新方式推广传统文化,吸引更广泛的关注。他认为,这种创新方法不仅为非遗传播赋能,也激发了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和保护意识,为非遗文化的持续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