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大民生刚需,光明通通“上大分”!
深圳
深圳 > 城区 > 光明 > 正文

这两大民生刚需,光明通通“上大分”!

时光如白驹过隙,光明区这个最年轻的行政区已经走过六个年头。因为光明科学城这一国家战略的加持,光明区的城市颜值越来越高、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城市吸引力越来越强。南方日报从今日起开设《光明新风尚》专栏,聚焦光明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新气质、新风尚,让更多市民、人才了解光明、选择光明、安居光明。

如果问:

一个人从幼儿时期到老年时期

最需要的公共服务是什么?

很多人会把票投给教育和医疗

为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和优质医疗的需求,光明区锚定世界一流科学城目标,对标一流,赶超奔跑,短短6年间,从“补短板”到“建高地”,实现从“学有所教”迈向“学有优教”,从“病有所医”转变为“病有良医”

0 1

➤在教育领域,目前基础教育学位超18万个(其中学前教育学位4.6万个、中小学学位13.41万个),还有2所高水平大学,从幼儿园到大学,光明孩子可以实现家门口上好学。

0 2

➤在医疗领域,现有3家三甲医院、355家医疗卫生机构、60家社康中心,构建起“15分钟就医圈”,光明人已基本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光明”。

有了这两大民生“中流砥柱”支撑

在光明,生活的底气

幸福的滋味就在身边

一条完整“教 育链”

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当时搬到光明,学位是一个很重要考虑因素。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名校,我们很开心。”林女士说。2023年,林女士举家迁到光明,孩子就近入读深圳中学光明科学城学校,现已读初二。

林女士孩子就读的学校,是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委托深圳中学全面管理,分为南北两个校区。南校区于去年9月正式开办,北校区今年8月交付使用,预计总办学规模可达138个班、6000多人,现已开设109个班,在校学生达4860人

站在深圳中学光明科学城学校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大量近年新建的住宅小区和现代化产业园区。一大批像林女士这样的家长,实现了“家门口上名校”的梦想。

家住光明凤凰城的刘先生,也实现了在光明就能上国际化学校的愿望。

刘先生在光明一家科技企业工作,夫妻二人都因工作关系需要与国外客户打交道。“我们希望培养孩子的国际视野。如果光明没有国际化学校,我们很可能要跨区找学校就读了。”刘先生说。

让他们欣喜的是,孩子今年到了入学年龄,刚好赶上了深圳市光明区贝赛思外国语学校(下称“贝赛思”)开学。这家坐落在光明科学城核心区的国际化民办学校,预计可招收1500名学生,其中包括430个寄宿学位。今年首批招收学生300多名

贝赛思补上了光明教育的“最后一块拼图”。

“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和培养趋势是不会变的。中国·贝赛思布局深圳光明,是跟着国家战略走。我们很看好光明科学城的发展潜力,立足光明,中国·贝赛思可以更好地辐射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贝赛思外国语学校总经理刘树泉表示。

离贝赛思不远处,是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这是光明区与中山大学合力打造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稍远处,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和深圳理工大学两所研究型高校。

密度大、品质高、多元化

从幼儿园到大学

光明区已经勾勒出了一条完整的“教育链”

从2019年到2023年累计约268亿元的高强度教育投入,让光明区以超常规速度建成一批高质量学校。五年新改扩建学校30所,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和高中段学位5.6万个,是之前十年新增学位总量的三倍。

截至今年9月,光明区累计引进20所高校、科研机构、名校名园合作办学,从无到有建成82所公办幼儿园。全区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得到有力保障。

一个“15分钟就医圈”

让“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光明”

当教育这个民生板块“上大分”的同时,光明的医疗事业也进入到了发展快车道。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七院)创院院长何裕隆还清晰记得2015年10月13日。这天,中山大学校领导带着大家登上如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山坡,举目张望,可以看到刚刚封顶的中山七院工地,脚手架还没拆除,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如今,医院二期也已经拔地而起。

从建设之初,中山七院就被寄予厚望:建成“深圳地区规模最大、临床专科门类最齐全、诊疗技术最先进、高层次医护人员最多、医德医风最好”的医院。

这是何裕隆带着一批“中山医人”奋斗的目标。从医43载,何裕隆深深感受到:“老百姓需要良医,需要有温度的医院。”

2018年5月11日,中山七院正式开放运营,服务力与影响力与日俱增。

如今,在就诊群体中,近一半为光明本地,约四分之一为深圳其他区域,还有四分之一来自全国其他城市。其中,疑难危重患者收治率最高超过80%,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超99%,三四级手术占比最高达66%。

中山七院不仅解决了光明区本地群众看危重症、疑难杂症的难题,也帮助了大量来自国内乃至全球的患者重获健康。

按照规划,中山七院二期建设有3200张床位,将于2025年竣工。一二期总床位4000张,将建成超大规模的“医疗航母”。

当中山七院向着“医疗航母”乘风破浪之时,今年6月28日,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门诊试运营。试运营期间,医院已累计开放22个中医特色科室门诊和超声、放射、检验、心电图等平台科室及中、西药房。

这座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中医院区,将逐步开放“门急诊+住院病房”。

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开业筹备工作专班副主任周辉介绍,光明院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同质化医疗、差异化发展:“福田院区的临床科室在光明院区都会开设,提供同等优质中医医疗服务,而且光明还配备有国际顶尖高端直线加速器的放射治疗科等科室,以后还会开设不少临床专科的亚专科门诊。”

随着中山七院、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光明区人民医院、光明区妇幼保健院等优质医疗资源的集聚,预计到2025年,全区床位数将突破1万张,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就医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满足。

一批教育医疗人才

与光明“双向奔赴”

无论是名医院还是名学校,“名”字后面其实是人才。

9月5日,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于海波在光明院区坐诊。一周,他有两天会在光明院区。找他看诊的病人络绎不绝,除了一些光明群众,还有不少是跟着他走的老患者。

“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回到本源,创新就是要借助科技力量提升生产力。”于海波,这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有一个愿望,“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将光明院区打造成世界针灸学科的中心。”

当一批像于海波这样的中医人,在为光明建设大湾区医疗健康新高地“添砖加瓦”时,光明的“中山医”人,也已经从“飞鸽牌”变身“永久牌”,深深扎根这块沃土。中山七院80%以上医疗骨干来自中大医科系统。如何裕隆率领所在学科团队,在胃肠肿瘤诊治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地位。

作为以临床为导向的研究型医院,中山七院除了拥有一支两百多人的专职科研团队,随着中山七院和中山大学医学院一体建设,还探索出“临床+基础”的“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成为深圳的“名医摇篮”。

在教育领域,同样人才济济。

每天在校门口,看到“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校训时,陈榆欣都会心潮澎湃。这位英国爱丁堡大学硕士生,如今是深圳中学光明科学城学校的老师。得益于学校的“青蓝工程”培养计划,她成长迅速,已能独当一面。

深圳中学光明科学城学校副校长吴昌闳是老深中人,对深中精神有深刻理解:“希望我们的老师朝着卓越目标,敢作敢为,培养出具有中华底蕴、国际视野、开拓创新素养的学生。”

在贝赛思,中方和外籍老师各占一半。外籍老师Paraic Loftus从爱尔兰顶尖大学毕业,已有25年从教经验,在贝赛思担任中学部英语老师。Paraic Loftus说,尽管开学才三周,但是孩子们敢于用非母语自信表达,让他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一批批教育人才与光明“双向奔赴”。过去五年,全区公开引进校长14名、优秀教师838名,吸引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内外高校应届毕业生2027人,研究生占比67%以上。此外,光明已先后拿下第二批“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等多个国家级别荣誉……

教育与医疗

这两个受众基础面大

关注度高的领域

正在光明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

托举着辖区群众的幸福生活

内容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麦泳妤

校审:靳峰 陈圆圆 林秋颖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