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红罗畲语走出“濒危”
深圳
深圳 > 正文

2001年畲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极度濒危语言”。为了记录整理传承这一语言,5年前,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吴芳带领团队来到红罗畲族村

调研畲语。经过不懈的努力,已发表多篇有关畲语的论文,较为完整地呈现出畲语语音、词汇的概貌。

同时,利用新技术手段开发“畲语之‘录’”小程序,用于保存和展示红罗畲语。

近年来,主攻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吴芳老师,承担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多个方言点调查的项目,主要包括岭南地区的方言尤其是濒危方言研究。

2019年夏天,吴芳来到红罗村了解畲语保护情况。村里几位老党员知道后,主动协助吴芳开展畲语的调研。几年来,70多岁的老党员蓝壬财陪着吴芳团队走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

最近几年,吴芳团队每年都要来红罗村几次,有时要待上近一个星期,吃住都在村里。

“畲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中的苗语支,在语法结构上则更接近瑶语支。畲语分为莲花、罗浮两个方言,红罗畲语是莲花方言的代表。”吴芳介绍,围绕红罗畲语的研究已成功申报省市研究项目。

今年8月7日,在吴芳老师的指导下,深圳大学学生组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畲语之“录”社会实践团队,再次来到红罗,继续收录畲语词汇。

“说畲语的人数少、传播圈子小,因此我们想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保存畲语这门极度濒危的语言。”吴芳介绍,目前团队已录制了近4000条畲语词汇,每个词汇都录制了音频和视频,开发的“畲语之‘录’”小程序预计明年12月上线投入使用。

“畲语之‘录’”社会实践队成员、人文学院大四学生林心彦表示,不管是内容的录制还是小程序架构的搭建,团队都是第一次做,后续会对小程序进行不断优化,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畲语。

“我们的语言没有文字,慢慢在失传,吴老师用现代先进的方法来保存畲语,非常有意义。”蓝壬财说。

深汕特别合作区也在积极推动畲语传承,在区公共事业局的支持下,红罗村委在党群服务中心四点半学校专门开设畲语小课堂,村干部和热心村民参与课堂教学,为畲族村的小朋友进行畲语教学。

“20岁以上的村民基本上都会说畲语,还会安排七八岁的小朋友接受专门的畲语学习。”红罗村党支部书记蓝壬生表示。

近年来,区统战社会建设局还特别邀请传统技艺传承人,向红罗村村民传授花灯、扎染、刺绣、畲族彩带编织等传统手工艺,进一步弘扬传承畲族文化。

“我们在记录口传文化时,发现大部分畲族歌谣已经失传。”吴芳表示,对畲语的抢救性记录越来越紧迫,对于红罗畲语的研究她会一直持续下去,希望能出版一部红罗畲语研究的专著。

来源:深汕视点

编辑: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