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锻造新质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正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
深圳
深圳 > 财经 > 正文

凤鸣|锻造新质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正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

编者按:

6月29日,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在深圳前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论坛盛况空前,座无虚席。本届论坛以“建设金融强国与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实践探索”为主题,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金融强国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精神,联手港澳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一条成功的大湾区之路。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金融专家组副组长林居正先生受邀出席并在圆桌交流研讨会环节发言,本文根据演讲稿整理,以飨读者。

凤鸣|锻造新质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正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

文|林居正(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金融专家组副组长)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从内涵来看,新质生产力既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一种传承,同时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又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一是强调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二是强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三是强调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支撑的新型生产关系;四是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低碳发展。

新质生产力代表中国未来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制造业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今年一季度,广东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其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作为制造业升级的方向,既是广东“工业立省,制造业当家”的支撑,也是广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广东有条件且义不容辞地需要加强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推动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新的更大作用。一是需要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使有限的金融资源更好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倾斜;二是需要通过优化金融服务,更好满足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需求;三是需要通过金融业自身的开放和创新发展,使金融发展水平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思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布局和高水平高层次创新

新质生产力需要从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等多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和一体推进,并对战略性、全局性布局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在政策设计时,不能单纯局限于当下的制度体系和规则,或是简单的学习其他地区的经验,而是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甚至突破现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尤其是当下面临的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国外全方位竞争和科技领域的掐脖子等问题,更需要像改革开放初期一样“先行一步、大搞快搞”,积极打造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广东样板。

为了实现该目标,广东需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等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争取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予以立法的形式,保障重大创新举措能够做到“规出法随”。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上,需要向中央争取赋予广东等有条件地区更大的创新空间和更多的机动余地,对经过多年试点的有效政策,分层级、分步骤在不同战略、梯度的地区复制、推广、应用,并缩短审批流程。

强化政策效果,发挥政策合力

当前,无论是宏观的财政货币政策还是地方的专项政策,都涉及大量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举措。然而,一方面,当下的政策更多地是从投资端的角度加大金融对企业的支持。在当前整体投资环境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动力不足,单纯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可能造成流动性陷阱。因此,政策制定的思路需要以促进消费为导向,并将促进居民收入增长而非单纯的消费补贴作为刺激消费的核心。在整体消费降级的不利环境下,只有通过更加精准有效的逆周期政策,稳定居民长期收入预期,有效解决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不匹配的问题,才能形成收入、消费、投资、就业、经济稳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广东应当加强政策的统筹,从根本性改变当下地方政策政出多门、部分政策覆盖面有限、各地政策同质化严重甚至存在竞争性的现状,促进政策合力的形成。

打通金融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融资的难点堵点

日前,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广东省也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未来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发挥政策实施的效果。

在政策统筹方面,中央部委更多地是基于全国的普遍情况出台政策,较难充分考虑广东作为中国制造业大省的特殊性,可能导致对广东省科技型企业的定向支持力度不足。在金融机构方面,目前广东缺乏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科技银行,现有的银行更多地是采用设立科技支行的形式,导致在服务能力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是科技支行资金实力有限;二是较低的贷款利率通常无法充分覆盖投资风险;三是人才储备有限,对各类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判断能力不足。在融资模式方面,作为国外三大融资工具之一的融资租赁,在广东工作重心更多地集中飞机、船舶租赁领域,对于其他产业链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而且,当前广东的金融租赁公司数量与制造业的体量也存在严重的不匹配。在金融产品方面,缺乏针对大湾区核心产业链发行的主题类产品,从而难以对大湾区的龙头企业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因此,必须通过创新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以及创新金融产品,为金融赋能实体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着力提升金融与科技的国际化水平

无论是金融领域还是科技领域,都必须通过加大开放,主动对接全球主流规则和标准,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学习先进的国际经验,进而在国际化水平上获得质的飞跃。广东可以充分利用与港澳融合发展加深加快、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大势所趋等机遇,全方位深化在金融市场、机构、人才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尝试与国际金融市场和标准充分对接,推动率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运行规则和制度体系。

举措|做好五篇大文章 加快打造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

以创新发展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打造融资租赁产业发展高地,切实降低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一是围绕制造业龙头培育、引进一批金融租赁企业,各地区、县着力打造多家政策性融资租赁公司,推动形成融资租赁企业雁阵格局;二是在融资租赁规则和制度建设方面率先破局,积极争取使用全球相对更优和更具竞争力的税收体系,系统构建对标国内外领先地区的政策体系。积极争取在广东各省市区划定更多综合保税区,享受优惠的关税政策;三是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在省级层面成立大湾区融资租赁发展基金,鼓励融资租赁企业通过境内外金融市场募集资金。

积极争取央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和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丰富服务科技型企业的新型金融机构和业态。积极争取在广东设立或推动现有银行转型组建地方性的政策银行——广东科技银行。并在广东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等支持下,实现地方主导与保障的投贷联动。在现有中央部委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广东省的实际需求,积极争取以“切块”的方式给予广东省每年一定数量的科技型企业上市、发债,科技信贷规模等指标;充分发挥融资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增信服务的功能,并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企业在大湾区城市间进行跨区域展业;大力发展投保贷一体化的新运营模式。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金融。推动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做大知识产权业务规模,在知识产权定价、交易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树立全球标杆。

加快建立更加科学和具有公信力的评级体制。广东既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引入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并探索采用国际评级标准进行企业评级,使优秀的科技型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金融支持;又要学夷之长以制夷,加快改进国内评级技术和评级能力,培育本土的具有国际公信力的评级机构,逐步掌握评级市场的自主权。

以融合发展解决金融资源不平衡问题

在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由于金融禀赋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可能显著不同。对于广东的发达地区,更易于形成金融与科技、金融与产业相互促进的格局,而对于欠发达地区,则较难吸引其他地区的金融资源从低生产效率部门流向高生产效率部门,因此,需要通过强化各地合作,尤其借助发达地区的财力、资金、政策等优势,通过打造“一区一园、一锅做饭、利益共享”的新型合作模式(该模式采用统一的、国际最优越(相对最优惠)的税制制度、人才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统筹规划两地功能区,并将增量业务而非存量业务作为合作区大力引进的重点),有效解决制度规则差异、决策不一致、利益分配机制分歧等问题,有效推动合作区的建设与发展,真正实现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进而解决广东各地生产力水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以开放发展吸引全球资本参与大湾区建设

在国内市场资金和产业资本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应当积极争取以大湾区作为集成式跨境金融创新的试点区域,探索将大湾区打造成全球资本的聚集地。发挥广东与香港的协同优势,借鉴海外地区立法经验,探索出台专门的资产保密和保护法,对境外合法资产的安全性和隐私性进行保护,进而吸引全球长期资本尤其是中国境外资产向香港和广东核心城市回流,助力大湾区资本市场和重点产业发展。

以绿色发展增加新质生产力的底色

以期现市场联动打造全球绿色商品定价中心。联合广州期货交易所和前海联合交易中心,聚焦碳排放权、电力等重大战略品种,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品种,推动在大湾区构建统一能源大市场。搭建现货与期货市场连通渠道,扩大大宗商品市场交易规模,并借助香港交易所集团旗下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形成的东西配合效应,提升在全球绿色大宗商品定价中的话语权。

作者简介:

林居正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金融专家组副组长,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原领导班子成员、副巡视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客座教授,深港合作战略研究知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