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人文学院:独一无二,携艺术共舞
深圳
深圳 > 教育 > 正文

艺术与人文学院:独一无二,携艺术共舞

图片

6月18日至27日,广州美术学院2024届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作品展第三期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展出。传统与现代,在同学们的创作中碰撞与交融;当下与未来,在同学们的作品里对话与交织;观众观展的热情,与火热的六月交相辉映,汇聚成夏日里一道璀璨的青春风景。

艺术与人文学院

每年毕业季,都为同学们方兴未艾的生命旅程,增添了一个清晰的时间刻度——它是一个欢欣鼓舞、别旧迎新的仪式;一个呼朋引伴、推杯换盏的盛会;也同样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审视自我的凝神时刻。希望大家在这段共享的旅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成长刻度。世界的参差,即将在同学们眼前进一步展开——愿大家带着这个珍贵的印记,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笑看岁月,熔铸感悟。

图片

作品名称:基于场景理论探析时尚文化对广州市东山街旧社区微更新的影响因素及效用

作者姓名:杨宇航

指导教师:吴杨波,苏梓钊

作品介绍:旧社区微更新是近年来政府对老旧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及产业升级的新兴路径。目前,在老旧社区改造更新进程中,政府部门对旧社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优化更新,而对于社区更新后在发展定位和业态引入等方面缺乏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战略规划和运营策略。因此,如何在发挥社区优势、适应市场发展、兼顾居民生活等众多前提下构建出一条符合旧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并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对国内旧社区微更新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时尚文化对旧社区微更新的影响及效用,并通过Kano问卷开展调查研究,分析消费者对时尚要素配置的满意程度,明确需求类型。后期将时尚文化与场景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并开展研究,以期为旧社区微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敌机轰炸广州》(1938):木刻家张慧的艺术转向与战时艺术

作者姓名:魏宇秋

指导教师:蔡涛

作品介绍:近代广东兴宁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木刻创作者,他们与鲁迅保持了密切联系,张慧是其中之一。受罗清桢等同乡艺术家的影响,他从洋画转向木刻,先后参加过两次全国流动木刻展,是木刻界的活跃人物之一。在“为艺术”还是“为人生”的时代激流中,他选择了后者。全面抗战爆发后,张慧汲取漫画、摄影、电影等各种媒介的表现特点,同时以诗歌、木刻的联动形式参与战时宣传。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他随即创作了《敌机轰炸广州》,以全景式构图记录日军轰炸平民的暴行。继而于1939年在大埔中学创办抗敌刊物《木刻阵地》,将木刻创作的个体能动性点燃至顶峰。张慧的木刻生涯始于1932年终于1941年,见证了现代木刻贴合时代现实的本土转化。

本文追溯了张慧个人木刻风格转向的始末,还原其创作路径和生态,围绕重要作品展开论述,并关联其交游经历,最终导向战时代表作《敌机轰炸广州》的诞生,对这位已然被历史淡忘的艺术家,进行现代美术史的书写。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三重空间:南京栖霞寺南唐舍利塔及其八相浮雕研究》

作者姓名:卢恺婧

指导教师:吴天跃

作品介绍: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始建于隋代,后被毁,复建于五代南唐时期,其基座束腰上塑有八面传故事浮雕。中古时江南地区现存并雕刻有佛传故事图像的地面佛塔较为罕见,而选择佛陀生平八大重要事件作为题材的则更为少见,南京栖霞寺南唐舍利塔是其中珍贵的一例。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舍利塔及其八相浮雕的独特性与价值,然而目前大多数关于二者的研究总框架大多也是时间性的,忽略了与栖霞寺舍利塔以及其八相浮雕“共时”并密切相关的东西。

本文将注意力放置在与栖霞寺舍利塔及其浮雕“共时”的其他空间,着重就舍利塔所处的都城空间、八相浮雕与舍利塔其他图像呼应所构建的礼拜空间、八相浮雕的内部空间叙事这“三重空间”进行分析与研究。从宏观的社会文化空间逐渐深入到以礼拜者眼中的微观图像叙事空间中,不断地“走近”栖霞寺舍利塔与其八相浮雕,发掘当时建造者与使用者的实际经验。通过“三重空间”,更好地理解栖霞寺舍利塔及其八相浮雕,以丰富对于二者产生、宗教功能、艺术个性等相关问题的认识。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自我身份与本土文化:香港参与式社区艺术实践形态研究》

作者姓名:梁嘉欣

指导教师:胡震

作品介绍:自 20 世纪末以来,参与式艺术在社会的实践逐渐成为了当代艺术的重要趋势,围绕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标志着艺术从传统展示的场域,如美术馆、画廊等走向更广阔的公共空间,同时创作的核心从艺术家主导转变为艺术家与参与者共同完成,这一艺术实践打破了传统的审美范式,有益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增进社会交流、对话与合作。本文选择聚焦于社区这一场域,对香港参与式社区艺术进行历史溯源和实践解读,并探讨香港参与式社区艺术的在地性实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其次,本文通过分析香港参与式社区艺术的实践形态,从社区类型、参与主体和实践形态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剖析香港的参与式社区艺术的形态特点,如路径、模式、功能等,并进行归纳总结。随着不同的行动主体进入社区这一公共空间进行参与性艺术创作,与参与者一同激发出具有“在地性”意味的情感链接,能有效挖掘当地社区的文化记忆。笔者希望借此研究,能从宏观上呈现香港社区中艺术实践的整体面貌,揭示参与式社区艺术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文化和行动的走向、如何建构自我身份和本土文化的认同,为理解香港参与式社区艺术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提供了洞察方向。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圣洁与堕落——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中的金翅雀

作者姓名:赖荣臻

指导教师:黄小茵

作品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中的金翅雀图像,在宗教艺术中承担神圣功能的同时兼有世俗表达的可能性;在鸟类图像的隐喻历史、宗教画的世俗化和当时思想文化综合作用下,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金翅雀打破宗教束缚进入世俗画画面,甚至共享了鸟类图像历史久远的隐喻功能。

本文通过对金翅雀意象文化历史的追溯,和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地区具体金翅雀图像的讨论,揭示金翅雀图像这一时期在该地区艺术中的重要价值及其隐喻功能发生转变的历史现象和背后的脉络。

来源:广州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