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多向主题艺术展示,新芽也正茁壮发展
深圳
深圳 > 教育 > 正文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多向主题艺术展示,新芽也正茁壮发展

图片

6月18日至27日,广州美术学院2024届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作品展第三期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展出。传统与现代,在同学们的创作中碰撞与交融;当下与未来,在同学们的作品里对话与交织;观众观展的热情,与火热的六月交相辉映,汇聚成夏日里一道璀璨的青春风景。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今年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本科毕业展分为四个版块:具象雕塑、实验雕塑、公共雕塑、公共艺术,而公共艺术版块就是一枝新芽。

具象雕塑版块毕业创作题材皆体现出主题性色彩,从历史深处的宏大叙事到发生在身边的点点滴滴,从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到对家庭与亲情的表达,同学们用创作回应着自己生活和身处的时代。创作材料也极为广泛,从金属、木材等传统材料到玻璃、皮革、手工造纸等,相应的材料技法也从雕与塑扩展到铸造、锻打、焊接、烧制、缝合、拼贴……同学们的创作热情更是令人感动,大年初一的夜晚,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大车间依然是灯火通明。

秉承实验精神,实验雕塑版块的毕业创作依然是较为自由的多向度——材料探索、观念呈现、虚拟体验、心理分析、生命追问等,装置性、跨媒介成为创作的普遍特征,体现出实验雕塑教学在十余年的探索中,已形成清晰明确的创作方向,多年前在雕塑传统根基上另发的新枝已然茁壮,并开花结果。

公共雕塑版块的毕业创作教学鼓励学生以“公共性”为指向,积极探索雕塑呈现的可能性,完成具有公众关怀、社会价值的创作,提倡研究性的创作思路、多维创作角度与多元创作媒介。今年的创作面貌明确有三个面向——城市风貌与建筑形态研究、科技发展与人工智能技术、个体因素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作品涉及城市文化、消费主义、科学伦理等公共性话题。

2020级是公共艺术版块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首届毕业创作以“多元介入”作为主题,以“联结”作为目标,更体现出对公共艺术学科的核心概念——“公共性”的当代理解与主动应对。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关注“公共议题、公众群体与公共空间”,强化作品与公众、城市、社会、文化之间的公共效应,强调将设计学科的逻辑工作路径与纯艺学科的造型创作能力相融合,尝试空间装置、城市家具、新媒介艺术、在地性及社会性公共艺术实践等创作类型,充分体现“学科交融”与“跨界联动”的教学特色。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姓名:刘粤娇

作品名称:《大手》

作品材料:皮革

作品尺寸:200cm× 130cm× 118cm

指导老师:王海同、谢国发

作品说明:所有细嫩的青春面容都由一双粗糙的大手托起,那双手沟壑纵横、满是沧桑,却饱含深情、无微不至。那双大手已经不能如从前一样娴熟地摆弄发卡,更不再是梳妆镜中那个曾经年轻的姑娘。但正是这双大手,在一餐一饭、一针一线之间,点亮了万家灯火。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姓名:曾庆宗

作品名称:新兴木刻运动

作品材料:木

作品尺寸:220cm× 50cm× 90cm

指导老师:王海同、谢国发

作品说明:作品以“新兴木刻运动”为题材,描绘鲁迅先生带领六位版画艺术家开展木刻研习会的场景。作品以木板的拼接占有空间,表面结合了木刻版画质朴的手法,用平面且略显抽象的语言构建人物形象。三维空间和平面语言在作品中的碰撞形成一种独特的张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姓名:欧浚陶、梁贯迪

作品名称:以光汇竹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70cm× 200cm× 400cm

指导老师:张健、刘佳婧、王浩

作品说明:过去的广州竹丝岗是一片粉单竹林,如今的竹丝岗是人们日常通行与活动的通道与公园。作者们用“光”绘出一片竹林,借助“人群”带出其中的繁茂竹叶,既与过去相联系,又与日常穿行或汇聚于此的人们相联系。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姓名:周丹

作品名称:《回忆——家中一隅》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程辰

作品说明:作者用陪伴家中两三代人成长的旧家具来封存儿时玩耍嬉闹的画面,它们承载着作者个人、家人记忆的同时,也是古往今来孩童们的共同回忆,是历史的传承和延续,也是跨越时空的对话。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姓名:沈山珊

作品名称:《映影吟》

作品材料:桦木板、铝板、铝面镜、视频影像

作品尺寸:570cm× 50cm× 244cm

指导老师:任倢

作品说明:当代信息技术在提供多元化内容和个人化感知空间的同时,也导致人们的信息光谱变得更为狭窄、单一,进而形成信息“茧房”。作品借助万花镜随机重复的特性,呈现千变万化的图像,表达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信息世界的多样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互相影响。

来源:广州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