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广美70年(四) | 六十年代 “八一三”教改成果丰硕,“请进来、走出去”齐发力
深圳
深圳 > 教育 > 正文

溯源广美70年(四) | 六十年代 “八一三”教改成果丰硕,“请进来、走出去”齐发力

图片

从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的正门进入,穿过原来的教学楼,目之所及是最让老美院人心心念念的两排白千层树,这两排白千层是1958年夏天师生们合力栽种的,随着白千层树种下的也是一代代广美人的乐观向上的精神。20世纪50年代末期,虽然师生们仅能维持基本温饱,但回看这一时期的照片,我们都会发现,青春洋溢、笑容灿烂是当时的主题词。

20世纪60年代,我校实施 “八一三”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创作水平,在教学、科研创作、展览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这一时期我校丰富多样的校外交流活动,勾勒出学校发展历程中深远的一笔,“请进来、走出去”齐发力,老师们积极主动与国外艺术家进行学习交流,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大大提高,从而“培养更多适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美术专门人才”。

得益于校史前辈们的整理收藏以及老师们的授赠,一帧帧珍贵图片,让我们得以真切感受到那些鲜活的过往,那些温暖的瞬间。校史编修室藏有一张摄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合照,拍摄地点为教学楼台阶上,背景可见明净的方形门框和窗棂,大门两侧摆放着鲜艳的盆花,十数位教师分两行排列,他们清一色白衣胜雪、风度翩翩、气宇轩昂,充分展现了当时广美人的精神面貌。

图片

1963年夏,潘天寿先生来我校教学,与我校教师合影于教学楼门前,包括了我校领导以及国油版雕四系部分教学科研骨干。前排从左至右为黎雄才、关山月、胡一川、潘天寿、王永祥、陈晓南、王肇民;后排从左至右为郭绍纲、吉梅魂、曾新泉、张信让、谭雪生、陈广;右一:杨之光等诸位老师。(陈小怡老师提供)

“八一三”

教学改革

南迁广州以后,我校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创作水平成为了学校的工作重心。这一时期,我校在教学上实施“八一三”制,“八”指的是一年中有八个月时间进行校内教学活动,在这八个月的在校时间内,师生们珍惜分秒,潜心教学科研。

图片

1959年,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复我校成立校务委员会,这是我校各项重大事项的决策部门。成员包括胡一川、杨秋人、关山月、王永祥、陈广、谭雪生、张信让、曾新泉、田德润、黎雄才、段积余、曾洪流、吉梅魂、王肇民、张彤云、朱培均、陈铁耕、陈雨田、迟轲、葛曾鹊、黎林、黄君珊、冯治平、曹阴华、李成凯、秦治功等老师(综合档案室藏)

图片

1959年,《广州美术学院教学计划》(综合档案室藏)

图片

1959年,雕塑系学生参观广州工矿交通展览会(左起梁明诚、叶志雄、谭存、馆长、司机)

图片

1961年,关山月老师在广州美术学院课堂为学生作示范

图片

1962年,恽圻苍老师给学生示范

图片

20世纪60年代,张信让老师在石版工作室给学生上课

图片

20世纪60年代,谭畅老师讲授日用餐具设计课程(谭红宇老师提供)

图片

20世纪60年代,于风老师上文学课

图片

附中的文化课备课非常认真,这是岳平贵老师(坐者)和张祖谦老师在交流

图片

20世纪60年代,附中化学老师程淑筹在认真备课

图片

20世纪60年代,附中学生在上国画课

图片

20世纪60年代,邓慰农老师在辅导附中学生读外语

图片

20世纪60年代,甘淑清(左)、关伟显(右)老师在图书馆

“八一三”制中的“三”指的是三个月下乡劳动采风写生,数年之内,我校师生足迹遍踏岭南各地,以他们手中画笔描绘新时期建设中岭南地区焕发的勃勃生机。

图片

学院领导到下乡点检查工作。这是1960年在湛江堵海工程指挥部合影

图片

1960年,国画系参加湛江堵海工程

图片

1960年7月,师生合作《向海洋宣战》。蹲者左起:曾道宗、林凤青、王鹰、易至群;立者左起:曾晓虎、麦国雄、乐建文、单柏钦、关山月、史正学、陈章绩、何炽佳、崔兴华、莫麓云

图片

1960年,关山月、黎雄才老师与学生创作《向海洋宣战》

图片

国画系五年级师生集体创作《向海洋宣战》。国画,297×151cm×4,1960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图片

1960年,版画系到电白博贺港实习

图片

20世纪60年代,雕塑系学生到海陵公社下乡(左起:冯所德、渔民、薛里昂)

图片

1963年,工艺系学生到丝织厂向工人学习印染。

图片

20世纪60年代,学生们下乡后进行创作

“八一三”中的“一”指的是每年休假一个月。然而就是这短短一个月时间,我校师生也充分利用起来,外出写生或是研学成为了这个“一”假期的常态。学校还派遣国油版雕四个系十位青年教师:吉梅魂、杨之光、尹国良、冯玉琪、关伟显、李汉仪、迟轲等前往敦煌研习传统艺术文化,临摹了一批壁画和泥塑。陈少丰等则利用假期收集资料,开始着手编写中国美术史公共课教材。

图片

1959年暑假,杨秋人老师到桂林写生

图片

1961年暑期,黎雄才老师在七星岩旅行社作巨幅柏树

图片

1961年暑期,广州美术学院组织10位教师赴敦煌考察,为期两个月,图为李汉仪老师在敦煌石窟临摹古代雕塑。

图片

1961年,迟轲老师前往敦煌石窟,考研古代中国佛教文化以及壁画雕塑等传统艺术

图片

《光明日报》1961年10月3日发表迟轲老师文章:《广州美术学院师生暑假旅行写生满载而归》,详细记述了我校师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完成写生、创作等事情

图片

20世纪60年代,陈少丰老师利用假期收集中国美术史资料

图片

图片

1964年,广州美术学院油印本《五代宋辽金美术》《元明清的美术》

“请进来、走出去”

齐发力

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打破地域的界限,据陈金章老师回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校广邀全国名家来校授课,如潘天寿、叶浅予、李可染、傅抱石、钱松嵒、程十发、关良、石鲁、罗工柳、古元、黄永玉、王朝闻等。“一时名家云集,他们不计报酬,而且有的画家一来就是一个学期。”

图片

1959年,潮汕木雕艺人张鉴轩老师来我校授课,杨秋人、陈广、陈雨田、张信让、关伟显等诸位老师观摩学习

图片

1959年,潮汕木雕艺人陈云龙老师来我校授课

图片

程十发到广美讲学留下的作品《农村夫妇》(96cm×41.6cm,纸本,1960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图片

1963年夏,杨秋人老师参与接待日本美术家访华团游览北京长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日本美术家首次访华。右一为杨秋人。(尹铁老师提供)

图片

1963年夏,杨秋人老师参与接待访中日本画家代表团,图为代表团成员介绍以及杨秋人老师所做笔记

广州是我国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门户,早于1956年筹备南迁时,学校便意识到选址广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外文化影响”,学校迁往广州后,即被广东省政府确立为开放单位。对外交流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更拓展至东南亚甚至西方国家的艺术家、艺术团体。

洪植煌回忆起1959年夏初,胡一川院长曾带领新西兰工会主席哈利斯参观附中学生上课。这并非个例,南迁广州后,我校接待了印度尼西亚、锡兰、突尼斯、日本、越南、古巴、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国的艺术家来访。其后,在1973年,谭雪生老师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委托,携“中华人民共和国绘画展览”到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三国举办展览,其中包括我校师生作品20幅。

图片

1956年,中南美专《关于校址地点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到选址广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外文化影响”(综合档案室藏)

图片

1958年,胡一川、黄新波老师等陪同苏联漫画家叶菲莫夫参观我校

图片

1959年4月25日,附中学生洪植煌给到访新西兰主席工会主席哈里斯速写(洪植煌老师捐赠)

图片

1961年,波兰作协主席带领波兰文化代表团来访我校,这是关山月老师在接待来宾

图片

1961年12月,印尼总统府画家杜拉夫妇(中)来访

图片

1962年12月,越南美术家黎国禄访问,工艺系副主任谭雪生老师迎送(广东省档案馆藏)

图片

10周年校庆期间,外宾观摩黎雄才老师作画

图片

1976年,外宾访问我校。前排左右:关山月、杨秋人,后排右:梁世雄、谭雪生(梁欣老师提供)

除了引进国内名师讲学之外,我校还派遣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如1958年派谭雪生、张信让、刘其敏往北京参加苏联专家举办的短期铜版画培训班;1959年派恽圻苍、刘政德往北京参加油画研修班、雕塑研修班;1960年派黄渭渔往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书籍装帧专业,派徐秋霖往中国人民大学教师进修班进修政治经济学;1963年派蔡克振往越南研究漆画等。

图片

1961年,杨秋人老师(左3)访问朝鲜平壤

图片

1961年, 郭绍纲老师留苏画展在陈列馆举行,学生们正在临摹

图片

1965年,求学越南的蔡克振老师(后排右二)与留学生同学们,随黄积铸老师(后排左二)在西山寺实习。(蔡克振老师提供)

王博仁老师、陈慧兰老师收集整理了大量校史资料图片,特此致谢!

来源:广州美术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