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美专创立之初,学校就非常注重倡导学生投入生活一线,参与社会服务,在实践中磨练成长,从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在各类火热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当是1954年全校师生一起参与的武汉防汛抗洪工作。
在这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遭遇战”中,中南美专师生们一方面挽起裤管上堤挑泥填土,和全市人民一道筑牢防汛长城;一方面在抢险之余废寝忘食奔走写生,用画笔反映现实,记录历史,并创作大量宣传画、招贴画,为抗洪战斗加油鼓劲,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透过这一帧帧珍贵的影像资料,我们仿佛回到那场伟大的“遭遇战”现场,既惊心动魄,又惊叹不已。
1954年,受洪水影响的武汉(图片源于网络)
从1954年春末开始,长江流域一直阴雨连绵,夏天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席卷着泥沙冲向武汉。位于湖北武昌解放路309号的中南美专靠近江边,怀抱两湖,两湖的水漫上学校操场,积水很深,据回忆,当时需从楼道搭一条木板桥才能上街。
师生参与抗洪
7月6日,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发出了公开信,号召全市文艺工作者以高度政治热情投入这一斗争,积极创作文艺作品反映防汛斗争。接到通知后,中南美专迅速成立了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青年防汛突击队。这一年的暑假,是中南美专建校后的第一个暑假,它就是在惊心动魄和不平凡中度过的。
中南美专的防汛指挥部设立在防汛工地上
胡一川校长带领中南美专师生参加武汉防汛斗争
突击队员奔赴灾场参与防汛,用舞文弄墨的双手参与挑土、护堤、抢险等具体工作。在武泰闸、张公堤一些重要区域,师生们跟着解放军站在洪水中,手挽着手,用血肉之躯保卫武汉。
1954年武汉防汛九处重大险情示意图,标识处为武泰闸,武泰闸距离中南美专直线距离不足4公里(图片源于网络)
参与武泰闸抢险的中南美专师生
中南美专青年防汛突击队在长江堤上
中南美专突击队员在长江堤上修筑堤坝
搬运石头修筑堤坝,戴草帽背立者是胡钜湛老师,左一是刘润生老师
杨之光老师在挑土
打夯现场
长江边上临时修了一条一米多高的护堤,但洪水迅猛,很快又冲出一个洞口,学校组织师生轮流巡逻,发现险情马上报警。
抗洪绘画宣传
中南美专的师生们发挥所长,粉刷标语、创作宣传画,动员民众共同参与抗洪,创作的形式丰富多彩,既有速写,也有宣传画。据统计,在七月底到八月初,中南美专师生们在武汉《长江日报》《工人文艺》和防汛指挥部编印的《防汛快报》上,发表各类美术作品40余件,速写作品在《长江日报》专栏刊印,大幅宣传画在武昌、汉口等地张贴,引来群众围观、议论。雕塑系的同学制作了表现防汛斗争的泥塑,装饰到商店橱窗内进行宣传。此外,师生们还参与了会场布置和标语宣传的创作工作。防汛结束后,共计创作宣传画册近200幅,复制10000余次;创作彩塑数十件,幻灯片1种,为防汛烈士绘像30余幅。
抗洪绘画宣传
昼夜无休制作宣传画,站在前面的是陈水源老师
绘制巨幅壁画《你为防汛做了些什么》
中南美专绘制的《防汛画刊》,吸引了大批武汉群众阅览
蔡克振时任中南美专防汛突击队副队长,1954年创作的宣传画《鱼的对话》在街头张贴,受到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著文表扬。
蔡克振《鱼的对话》,印刷品,51.8cm×33.9cm,1954年
黎雄才先生亲赴抢险现场写生,计有写生稿100余张,1956年3月,完成《武汉防汛图卷》 。作品以全景式构图方式,在约30米长的长卷上再现了人民群众与自然的斗争场面, 获得了“防汛史诗”的赞誉。
黎雄才《武汉防汛图卷》,国画,30.5×3200cm,1956年,中国美术馆藏
黎雄才《张公堤上第三段》,纸本水墨,1954年
1956年,师生在作品《战斗在张公堤上》前合影。前排左起:关山月、黎雄才,后排:孔宪明、陈金章、梁世雄、谭荫甜
后勤保障
体弱者和家属在后方缝制衣物,支援前线
这场防汛战斗从6月25日开始,到10月3日结束,经历了整整100天的时间。
防汛结束,武汉市防汛指挥部授予我校美术宣传组一等红旗奖,参加文化服务队三等红旗奖,袁浩、蔡克振、邝英民、刘润生、曾繁浩、黎汉权、周远贵等8位师生获得立功奖励,2位师生受到了表扬。
袁浩老师在抗洪中荣获二等功奖励
邝声老师在抗洪中荣获三等功奖励
刘润生老师在抗洪中荣获三等功奖励
在武汉防汛中立功的学生们合影
汉口第四防汛指挥部宣传部美术组合影
感谢综合档案室提供影像和文件等档案材料。
来源:广州美术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