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毕业季|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异质共时 推动雕塑现代转向
深圳
深圳 > 教育 > 正文

广美毕业季|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异质共时 推动雕塑现代转向

提问与应答,是创作的动力源;提问与应答,既投向未来也延续传统。广州美术学院2024年毕业展,共分三期呈现1787位本科生、415位研究生对艺术世界的蓬勃好奇和他们所做出的真挚应答,展现了在智能化生产方式不断更新、创新模式不断演进的当下,学校引导学生们回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以跨学科专业融合的创新思维,生生不息、知行合一的探索与实践。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13位202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在创作维度上的差异性,似乎是对“异质共时”的雕塑教育现状的最好注解。主题性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对雕塑本体语言的持续探索,多数作品中又可以发见材料意识在不同语境中的推进,从社会雕塑等观念意识出发所进行的艺术性社会研究、参与式艺术社会实践也参见其中,而数字技术的影响力更是随处可见。

古典雕塑的人文理性、现代雕塑的形式本体、当代雕塑的话语系统,这些异质的属性同时在一个展览中呈现,看似“无厘头”的并置,实则有其逻辑源头——那就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对“中国雕塑教学现代转向”的共同想象——以“形意识”激发人文理性,形成思考现代转向的基础;以“材料意识”推进形式本体,成为推动现代转向的核心媒介;以“观念意识”的自觉,作为现代转向的内在而持续的动力。

广美毕业季|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异质共时 推动雕塑现代转向

广美毕业季|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异质共时 推动雕塑现代转向

广美毕业季|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异质共时 推动雕塑现代转向

作者姓名:杨家豪

作品名称:《记忆的涟漪:越粤归侨系列》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导师:张弦

尺寸:300cm×250cm×170cm

作品说明:作品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越南华侨归国为历史背景,以口述历史为素材重现了三组不同的回归故事,展现了华侨在异乡的生活、归国的心路历程,也从个人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关于华侨迁徙和时代变迁的故事。

广美毕业季|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异质共时 推动雕塑现代转向

广美毕业季|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异质共时 推动雕塑现代转向

广美毕业季|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异质共时 推动雕塑现代转向

作者姓名:巩华杰

作品名称:《棠溪剑歌》

作品材料:金属、电子元器件

指导老师:张健

尺寸:300×500×220cm

作品介绍:作品基于河南国家级非遗手工艺棠溪宝剑锻制技艺,围绕着“为国铸剑”的主题, 通过提取与再创造将工艺流程锻打剑身转化为机械运动,锻打的声音节奏与“山字甲”联动,通过计算机算法编排形成战歌,“山字甲”热锻的色彩变化实现剑锻打声音的可视化,以表现百炼成钢、不断磨炼、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广美毕业季|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异质共时 推动雕塑现代转向

广美毕业季|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异质共时 推动雕塑现代转向

广美毕业季|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异质共时 推动雕塑现代转向

者姓名:曹楚贤

作品名称:《双城迹》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指导老师:张建

尺寸:200×110×40cm、110×96×120cm

作品介绍:作者以杭州、广州两座故乡城市作为创作对象,分为“城”“迹”两个部分。“城”代表城市意象,通过解构、重组提取杭、穗两城意象建筑物的造型符号,并运用反射率极低的黑色涂料和电镀工艺模拟阳光在建筑物表面的流转变化,夜晚的黑消解了空间的纵深感,并和光照下的镜面反射效果形成强烈反差,不同光线下对城市意象的描绘加强了两座城市的轮廓;“迹”侧重个人体验,运用便携式3d扫描设备记录了“杭州—广州”往返路径,并将其形成的三维空间作为主体,与近十年作者所搭乘航班的班次、日期、座位号、起飞时间等信息相融合,实现了二维符号的时间痕迹与三维空间的路线痕迹的可视化穿插,以个人视角展现两城的联系与交织。两部分交相呼应,共同勾勒出一个与现实空间交融且可读的双城记忆。

广美毕业季|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异质共时 推动雕塑现代转向

广美毕业季|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异质共时 推动雕塑现代转向

广美毕业季|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异质共时 推动雕塑现代转向

作者姓名:丁栋樑

作品名称:《十二属》

指导老师:夏天

尺寸:520×30×150cm

作品介绍: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AI算法生成技术融合。其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体现了万物万象即“生命之流”的潜在真实。作品以来自然界的十二种声音为基础,生成多样的立体造型展现出不同的数字图景,经过算法的重构,展现出与自然界截然不同的形态。此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数字技术,旨在探索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当代数字雕塑创作的可能性。

广美毕业季|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异质共时 推动雕塑现代转向

广美毕业季|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异质共时 推动雕塑现代转向

广美毕业季|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异质共时 推动雕塑现代转向

作者:刘畅

作品名称:《天·工系列》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张

尺寸:50×50×50cm,7件

作品介绍:通过模块化的方式,将每件作品塑造成一个具有虚构倾向的真实空间,以及可在当下展示的被预测的“未来之物”,这是作者观看与理解世界的一种摹写与预知,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工、当下与未来的思考。

来源:广州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