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深圳
深圳 > 教育 > 正文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提问与应答,是创作的动力源;提问与应答,既投向未来也延续传统。广州美术学院2024年毕业展,共分三期呈现1787位本科生、415位研究生对艺术世界的蓬勃好奇和他们所做出的真挚应答,展现了在智能化生产方式不断更新、创新模式不断演进的当下,学校引导学生们回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以跨学科专业融合的创新思维,生生不息、知行合一的探索与实践。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在第一期中呈现了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与科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195位学生,74件(组)作品。

艺术与设计,都需要也旨在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从内在的思维、观念到外在的作品、风格,至于具体的工具,无论是画笔、电脑、泥土还是AI,都只是艺术家、设计师用以表达的方式与桥梁。因此,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工具客体,人还是需要回到本源思考,只能用人的主体性去回应去驱动,而不是相反,也绝不能相反。在这种交互活跃甚至彼此对抗生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客体还是主体,都得到进化与升级,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状态,这也正是AI人工智能的某种底层逻辑。这同样也是毕设创作过程中作为创作主体的学生与创作指导的教师之间的逻辑与状态,展览中所呈现的最终作品,在同样的时间和条件下,能形成如此多元多样的面貌,都是创作单元的师生主体互动的结果。

如果说2023年是AI元年,希望2024年是人类在面对AI冲击之下,而激发出原本就存在着的“人之所以为人”的主体意识之年。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作者姓名:方志烨 郑洱汗 刘舒豪 王炜杰 温云迪

作品名称:《人工直觉》

指导老师:罗保权、冯乔、彭程、黄天、黄乐晋、刘振华

作品说明:“人工直觉”是一件探索人工智能“直觉”演化的大型视听艺术装置。作品将机械臂动态运动与屏幕视觉变化相结合,分析人工智能的基础框架——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并将这些理性技术逻辑转化为视觉艺术的创作路径。作品以循环不断的实验形式,引入多模态现实数据,并将其转换为叙事元素,辅以机械臂动态表现人工智能的“身体语言”,屏幕则成为窥视其意识演变的窗口。

作品不仅是对人工智能与意识边界的探索,更是技术与情感融合的艺术展现。它通过对人与机器、创造者与工具之间关系的再造,探讨人工智能语境下人类社会新的认知和价值伦理,激发观者对人工智能未来可能性的深层思考。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作者姓名:何茵仪,黄欣熙,刘恒宇

作品名称:《读白》

作品材料:喷绘,纸本

作品尺寸:大装置100cm×600cm,小装置21cm×28.5cm

指导老师:戴秀珍,任小红

作品介绍: 人类社会正处于加速度改变中,所有人不得不跟随时代的巨大钟摆而运转。哲学家韩炳哲在其著作《倦怠社会》中提出:人们应当为自己创造出神圣时间,允许自己享受深度无聊,体验‘无用之物’。

阅读——涂抹——重新创作。我们尝试在文学与艺术中去体验深刻乏味,探讨我们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寻回沉思能力,当艺术与文学结伴,透过书页间文字的涂抹,萃取语句精髓,审视其言语之力,在书籍中创造无限的语用可能性。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作者姓名:彭诗蕙、郑富洋、罗家杰、黄智棋

作品名称:《红林重塑》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2mx5m,高3.6m

指导老师:余胜钊、李拥军、林畅、黄露莎

作品介绍:作品探讨了人们与周遭环境的变化之间的微妙关系。它聚焦于广东沿海红树林宏观分布的变化。重现了缓慢变化的沿海红树林生态,并通过对景观的重塑,展现人们对环境变化感知的麻木,以及记忆的模糊。从而向观众提出一个问题:你心中的那片海岸是否还是原来的样子?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作者姓名:罗玉玲、曾佳丽、邹昕言、徐斯宁、麦倩菲

作品名称:《向光而行》

作品材料:高密度泡沫、轻钢龙骨、石膏板

作品尺寸:内部装置1.5m*1.5m*5m,整体空间7m*2.5m*5m

指导老师:李维、洪荣满

作品介绍:在城中村改造的背景下,我们以线上档案和线下沉浸式空间为媒介,诉说城中村的群体记忆。这片土地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流动与固定居民的生活轨迹,亦是岁月变迁的缩影。

我们在广东省的多个区域进行田野调查,与76位城中村居民交谈,聆听他们心中的故事与期待。在线上,我们将这些珍贵的访谈内容化作纪录片,同时扫描了居民的房间,按照阳光充沛度排列,呈现出一幢幢细窄的“高楼”,展示着房屋的结构与阳光的分布。每一次点击,“高楼”中的房间如同打开了一个故事盒子,展现出独特的人生轨迹。在线下,我们筑起了一个外白内黑的巷子,弯弯曲曲,通向一个被夹缝包裹的装置,装置的背后,一块大屏模拟城中村的天空,一束光投射而下,引领人们向光前行。当触碰到光束,屏幕逐渐明亮,照亮整个空间,观者手中展现出城中村的温情画面。这一幕,仿佛城中村的居民,不断寻找着希望与温暖。

在空间的外墙,投影出线上的纪录片档案,观者可以通过触摸交互屏幕,调取他们想要了解的房间信息。这个空间不仅仅记录城中村的过往,更是一场关于希望与光明的追寻。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广美毕业季|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回归本源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

作者姓名:吴亚楠 黄铭茵 麻格宁

作品名称:《事半“工”倍》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5.8mx2.65m

指导老师:蔡燕、陈美欢

作品介绍: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人们经常难以识别和评估风险与挑战,为获取最佳解决方案,不自觉陷入紧张状态,尤在小事上明显。查攻略可以提供验证的方法和技巧,降低错误风险,事半功倍。然而,但在这紧绷的心理环境下,即便小事,大部分人仍用繁琐过程,耗时耗力求“最优解”,造成了事半“工”倍的局面,消耗过度精力和时间。为此我们探讨在信息过载下查攻略的精力和时间成本,揭示追求完美与成功的焦虑与疲惫。通过设计呈现为了小事查找攻略的过程,引起人们对无意识的紧绷生活的自我思考,是否值得为了每个细节都如此费心?

来源:广州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