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毕业季|建筑艺术设计学院:聚焦四大核心议题 多维探索现实与未来
深圳
深圳 > 教育 > 正文

广美毕业季|建筑艺术设计学院:聚焦四大核心议题 多维探索现实与未来

提问与应答,是创作的动力源;提问与应答,既投向未来也延续传统。广州美术学院2024年毕业展,共分三期呈现1787位本科生、415位研究生对艺术世界的蓬勃好奇和他们所做出的真挚应答,展现了在智能化生产方式不断更新、创新模式不断演进的当下,学校引导学生们回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以跨学科专业融合的创新思维,生生不息、知行合一的探索与实践。

图片

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以“升维”为毕业展的主题词,聚焦四个核心议题:一是如何在行业波动的背景下,深化对专业内核和个体成长的认知升维;二是如何在数智飞跃的时代中,探索美学与科学、艺术与工程融合的方法升维;三是如何借助在地实践的力量,推动人文湾区协同创新的模式升维;四是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驱动城乡高质量建设的场域升维。

面对快速变革的现实,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六个工作室251名环境设计、建筑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以设计为媒介,通过开放的思维模式、积极的个体探索与专注的社会实践,回应了城市与乡村、现实与未来等复杂问题。

图片

作者姓名:雷梓微、吴育基

作品名称:《桥巷游廊》

作品材料:画框

作品导师:何夏昀 、李致尧、沈康

作品说明:高架桥作为城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隔绝了相邻社区的联系。本设计以解放大桥桥下空间及周边社区为例,通过对高架桥的场景营造、叙事脉络、文化区段等进行日常性、周期性、文化性的时间空间要素织补,挖掘出社区人们日常的生活要素,将其拼贴串联到场地之中,作为新的活力触媒点置入,让高架桥下空间成为周边社区的互动连接媒介,成为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场所。

图片

作者姓名:余嘉豪、古骥

作品名称:《地铁之上 共生之下》

作品材料:综合

指导老师:韩如意、林康强、熊磊

作品介绍:改造以广州市番禺区钻汇广场为例,引入“公园+”的概念,使公园与商业结合共生,营造丰富绿色公园环境,构建功能互补的融合关系,以此解决居民休闲活动选择受限和购物场景扁平化、单一化等问题,打破原有公园与商业之间的孤立状态,为钻汇广场注入新的活力。共生空间取自自然界中不同的自然形态,分别对应社区中不同种类的居民,提出四种差异性的共生单元功能架构。

图片

作者姓名:刘馨蓉、陈晓琳

作品名称:《川野探梅——数字生态农场的游戏化构建与旅游模式创新》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指导老师:陈瀚、许牧川、廖橙

作品介绍:随着经济从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转变,各行业都面临着巨大变革。农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引入新策略推动发展。面对数字化时代下的新农民与消费者,游戏化模式与传统农业生产结合将会产生巨大的潜力和经济价值。我们以春湾镇作为研究和实践对象,尝试将游戏化模式与当地产业及空间结合,提出将游戏化模式的管理与营销融入当地农业生产。

项目采取线上数字化平台与线下生产管理系统结合的设计策略,根据春湾镇的实景空间构建线上数字场景,为当地农民 提供游戏化的产业学习路径与任务安排,并对消费者采用线上游戏激励和链接实际空间的方式,实现线上参与到线下旅游的消费路径。我们围绕当地农业特色——青梅种植与凉果生产,建立交易、生活、仪式等空间,玩家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参与这场农业游戏,在完成游戏任务时实现对青梅种植、培育、采摘、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的产业空间体验。希望构建一个具有创造性、活力的农业实践场景,激发当地特色农业的附加价值,推进传统农业向数字化迈进。

图片

作者姓名:余子扬、夏文菁

作品名称:《星美术馆——筒仓集体艺术坊》

指导老师:曾克明、罗子安

作品介绍:项目将广州南方面粉厂原有的旧工业建筑、周边的公共活力与原有的集体生产遗风这三个亮点结合现代艺术,提出将其改造成一个集体艺术模式的美术馆,以集体艺术的力量鼓励更多人参与到艺术创作中。

图片

作者:谢凯欣、钟敏哲

作品名称:《生活游戏厂》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何伟、周容伊

作品介绍:场地前身为广州番禺红桥客车厂,曾转型为创意园,后因缺乏管理,没落为二次废墟。作者综合梳理其历史脉络、分析转型历程,发现核心矛盾在于社区与车厂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针对核心矛盾,提出消融边界、以社区为导向、促进人地互动、屋顶串联节点四大策略,通过平衡各方利益,引入生活图景和游戏体验,使之成为激活新人地关系、重塑归属感、促进居民参与的“生活游戏厂”。

来源:广州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