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深港同源记忆 南山谱写“新双城记”
深圳
深圳 > 社会 > 正文

唤醒深港同源记忆 南山谱写“新双城记”

唤醒深港同源记忆 南山谱写“新双城记”

5月20日上午,“深港各界纪念新安县建县45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举行,未来将陆续通过超过140场寻根、记载、传承等活动,纪念新安县百年变迁,以此帮助深港两地人民以及更多的中国人更加了解自身的文化根源,了解香港与深圳、国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血脉亲情以及不可分割的共同命运。

图1:“深港各界纪念新安县建县45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图1:“深港各界纪念新安县建县45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启动仪式上,纪念新安县建县450周年主题标识发布,主办方向港澳代表赠送《嘉庆新安县志》、《南山掌故》及《港深地名故事》书籍。“我身边的新安文化记忆”网络征集大赛也于当天正式启动。

启动仪式后,与会嘉宾观看了“同根同源——港深地名故事文化展”。通过该文化展览,向市民讲述相同地名背后深港两城山水相依、文脉相通、亲缘相袭的历史文化故事。

本次活动由深圳海外联谊会、香港深圳社团总会主办,深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支持,南山海外联谊会、南山博物馆承办,香港商报协办。

追溯新安历史 唤醒深港同源记忆

要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就不得不追溯新安县的历史,因为新安县的变迁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一页。史书上有关于“新安县”的文字记载最早出自编纂于1819年的清嘉庆《新安县志》,明万历元年(1573年),析东莞县置新安县,其名取“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之义,治所设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和香港。深圳博物馆原馆长杨耀林表示,深圳香港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历史文化相融,是一对“打断脚骨连着筋”的亲兄弟。

图2:新安县县境图

图2:新安县县境图

2023年,是新安县建县450周年,这个深港两地人心目中的精神地标,再次唤醒深港双城同出一源的历史记忆,启发深港人同舟共济,为深港未来续写着命运与共、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回望南山奇迹 流传双城合作佳话

450年来,深港同胞一同耕作,繁衍生息,共经磨难,一同抗争,自强不息。如今,深港两地年度GDP合计近5.7万亿人民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引擎,而这其中,被誉为“经济大区、科技强区和创新高地”的南山区创新引领优势明显。1990年,南山区成立之时,GDP仅有78.64亿元。2022年,南山GDP已突破8000亿元大关,是建区时的102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55.2%。创新,俨然成为南山的一块金字招牌。

图3:上世纪80年代蛇口工业区

图3:上世纪80年代蛇口工业区

深圳起飞,始于蛇口。蛇口建设,香港的贡献功不可没。1979年盛夏,深圳南头半岛传来一声炮响,蛇口工业区,中国境内首个允许外资投资的地区破土动工,向世界发出投资邀请。凭借毗邻香港优势,港商、港资成为蛇口招商引资的主体,“前店后厂”模式是最早的深港合作模式。香港的产业转移需求,带动了深圳的起步,反过来,香港服务业的兴起、向全球金融中心的演进也得益于深圳对香港需求的有力支撑。在这一阶段,香港不止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先进的人才、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为下一阶段的深港合作模式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将创新创业的基因融入南山血液。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分析称,深圳走上“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之路,仰赖于香港强大的综合功能所提供的全链条服务。上世纪90年代后期,深圳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而南山也紧抓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实干促进产品和技术升级,逐步向产业链中高端进阶,成为南山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基调。华为、中兴通讯、大疆创新、迈瑞医疗等不同领域的龙头企业,借助政策与资本的扶持,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在南山这片热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到2000年后,南山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夯实了南山的高端制造业竞争力。

图4:深港产学研基地

图4:深港产学研基地

科技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人才和科研成果的支持。近年来,南山借助深港合作,集结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端人才等科创要素,全面开启了科技创新的蜕变之路。众所周知,香港的基础科研能力很强,还聚集了国际高端人才,而南山的首要优势就是创新。香港的研发要转化出来,南山是很好的孵化基地,两地形成强关联、强互补。据悉,深圳联动北京、香港,引入两地发展经验,依托南山优势资源,使得深港产学研基地落户南山,打造深港最具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基地、风险基金聚散基地、科技体制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基地。基地不仅承接深港科研成果转化,还输送大量深圳市和各区的干部人才赴港培训,建立起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干部人才培养体系。2013年,南山在全市成立了首个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开创“市、区、港”三方共建模式,积极推动深港人才资源整合,联合提供孵化服务,筑梦南山,成为打造开放共赢的深港创新圈的典范。截至2022年,深港基地共孵化团队61支,项目获得发明专利28项、PCT专利3项。此外,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成立、香港大学深圳校区的落户都是深港科教优势资源深度融合的缩影。

回望来时路,南山的成长始终与深圳特区的发展同频共振,以每次不到十年的速度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深港双城携手发展的践行者、贡献者和获益者,书写下一幕幕深港合作的佳话。

打通区域合作动脉 增强创新产业集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深圳的定位有着明确的阐释,深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特别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这也为创新南山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近年来,南山把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放在重要位置,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是南山精心打造的创新和产业承载空间,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探索新举措频频发力,在科研、教育、产业、金融、人才等各领域跑出“加速度”。

图5:西丽湖国际科教城

图5:西丽湖国际科教城

在科研建设领域,构建区域实验室体系,28家国家级创新载体,519家市级以上各类创新载体,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高达6.6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11.49件(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

在高等教育领域,聚集了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等 7所高校,推动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促进课程学分跨校互认。在人才领域,拥有68名全职院士、2971名领航人才和2.6万名高校院所科教人才。

在产业领域,引进培育10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建设科教城概念验证平台等。在金融领域,加大投资力度,首期出资2亿元,设立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成果转化三支专项基金;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建设南山科技金融在线平台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出全国首单专项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品;探索银行公益基金参与应用基础研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塘朗山下这片热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专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条和各类创新载体良性互动的融合创新体系,为深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打造有国际影响力和创新潜力的产业集群,南山如何成为示范区?破题的关键在于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和制度的创新,促进跨区域各种规则良好衔接,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在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港澳的开放创新。与此同时,在金融资本、人才流动、资源整合等方面要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服务,形成全链条的科技供给服务体系。2022年底,南山区面向重点布局的“14+7”产业集群,推出了242个政策点的“1+4+N”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据了解,“1”即《南山区促进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通过分级分类审批、无纸化申报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更高效便捷的资金服务;“4”即人才、融资、用房、保障四大要素类扶持政策,包括《南山区人才工作发展扶持措施》、《南山区企业融资扶持措施》、《南山区产业用房扶持措施》、《南山区服务企业保障措施》等;“N”即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灵活修订、可增可减的若干专项资金政策,包括科技创新、生命科技、集成电路、总部企业等16个行业政策。据南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一揽子政策扶持中,包含了两条专门面向深港澳台创新合作的支持计划。第一,对获得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创新创业类扶持计划资助或香港、澳门高校创业资助,并落户南山的港澳台青年创办企业,按实际资助金额的50%给予一次性资助,最高资助达50万元。第二,对经南山区科技主管部门认定为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合孵化空间的运营主体,给予一次性30万元资助。